“光”、“渔”并举,赋能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广东省农科院动科所(水产所)渔光一体项目展现渔业新趋势
“有光无渔”是渔光项目的普遍难点。“数据显示,项目新广东省约有471万亩室外养殖池塘,光且大部分集中连片,渔并院动渔业是举赋发展集中式光伏发电的理想对象。然而因缺乏有效的水农科科技支撑,现有的产养渔光一体项目在铺设光伏板遮光后,使部分鱼塘养殖产量显著降低,对实际生产影响较大。
而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羊房的九游广州发展新能源广州花都炭步渔光一体项目(以下简称“花都渔光项目”),则为该难点提供了新型解决方案。项目光伏设施不占用养鱼水面,采用6级尾水处理工艺,突破了以往渔光“有光无渔”和尾水处理难的瓶颈。
广州发展新能源广州花都炭步渔光一体项目
突破“有光无渔”瓶颈
据了解,花都渔光项目是广州市新型渔光一体绿色养殖示范项目,由广州发展新能源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水产所”)、广东泓福升渔业有限公司三方联合研发。据了解,该项目平均投资大约20万元/亩,投入5-6年可以全部收回成本。目前光伏产业的租期是20-25年,可以保证有近20年的盈利期。
目前,花都渔光项目已成功在加州鲈养殖上应用。到达炭步镇项目所在地后,记者看到养殖区由22个20平方的水池组成,池里面已经在养殖加州鲈,每个水池相当于一个标准化网格。
水产所水产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黄文介绍说,广东省的鱼塘更高产,一大重要原因是藻类和细菌的生长能够有效吸收氨氮有害物质。如果增加光伏板进行遮光,会降低70%的光照,从而抑制藻类和细菌的生长,导致渔业产量断崖式下降。有试验显示,有的鱼塘亩产6000斤直线下降至2000斤。
花都渔光项目剥离了鱼类生产对藻类生长的依赖关系,突破了“有光无渔”的瓶颈。记者了解到,花都渔光项目分为集约化养殖区,水处理区和光伏发电区。集约化养殖区进行高效养殖,水处理区进行尾水治理及水体循环使用,光伏发电区覆盖在水处理区的上方进行发电。项目分区比例为1:3,暨每1亩养殖区,对应3亩“处理区&光伏区”。并且其1亩养殖区可以达到相当于4亩传统鱼塘的产量。如果按照项目总面积4亩进行整体换算,产量较同面积传统鱼塘提升1.5-2倍。
标准化网格养鱼
解决养殖尾水排放难题
“以往渔光项目,行业更多关注如何在光伏板下养好鱼,但没意识到水处理的重要性。”黄文介绍说,加州鲈养殖容易发生氨氮和亚硝酸盐超标,该项目在尾水处理环节使用新型生物菌种,可以在有氧条件下充分降解氨氮和亚硝酸盐类。
花都渔光项目经过6级水处理后的尾水品质高于一级标准,并远远高于行业加州鲈养殖水质标准。
项目水处理及循环流程包括养殖区(网络化养殖池)、水处理区(尾水沉淀区、曝气区、吸附区、暗化处理区、砂滤井、砂滤罐6级处理)。
水处理是花都渔光项目的核心技术优势。水产所首次创制并熟化“立体生态吸附桩尾水处理技术”,自主研发出第三代“回字形”悬浮吸附桩,吸附桩的水生植物可以通过各种光合作用吸附水体的重金属、矿物质等,植物底部的根系能长到1米左右,并能够起到对水体的阻挡作用。目前,该技术已取得发明专利证书,并成功实现成果转化。
水产所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回字形”悬浮吸附桩
黄文介绍说,水产所筛选到2株高效脱氮菌S16和DS’5,可在有氧条件下进行三氮同步脱除,有助于简化尾水处理工艺。菌种以柠檬酸钠为碳源,温度20-35℃,相比其他菌种适应性更广,在水产绿色养殖及尾水处理工程应用中具有很大前景。
广东现代渔业升级改造新趋势
“目前水产所已经与广州发展新能源有限公司合作,我们希望项目能成为将来一个光伏新能源合作的标杆,对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广东省农科院动科所(水产所)书记孙建新认为,花都渔光项目标准化养殖、水处理核心技术、单塘循环普适性的三大特点,代表了广东现代渔业升级改造的新趋势。该项目已经实现了石斑鱼、对虾、加州鲈的养殖。传统高位池或小棚养虾,全年亩产约3000斤,项目能达到亩产15,000斤。
部分地区的渔光项目建设中,存在“重光轻渔”甚至“有光无渔”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养殖生产和渔业资源保护。近期,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起草了《关于规范渔业水域中布设光伏发电项目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在养殖池塘布设光伏设施的,光伏设施应布设在塘基、池埂、绿地和尾水处理池等不影响生产区域,不应占用养殖水面,光伏板覆盖率不超过40%。
对此,孙建新介绍说,花都渔光项目切合了《通知》,在光伏发电方面,采用索结构柔性光伏支架系统,较传统固定支架而言,具有高净空,大跨距的系统特性,达到减少了建设桩基数量,极大地保留了鱼塘环境的完整性,同时满足养殖区域的规划要求以及渔业作业的正常开展。该项目将继续整合机械化与智能化应用,如洗池机器人、鱼类自动筛分设备、机械吊臂、水质智能监控等,实现工业化升级的园区化设计管理。孙建新认为光伏产业与种植业、畜牧水产产业相结合的新发展模式非常必要性也很紧迫,符合国家政策导向,指出光伏+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是实现国家发展绿色新能源、粮食安全、双碳战略的重要途径和补充,是在科技创新改变原有传统种植养殖模式基础上,形成农业生产工业化、标准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新转变,是广大光伏从业者和农业种养户们需要逐步理解并加速践行的先进发展新理念,只要坚定科学的道路,新农光的发展未来可期!
【作者】高勇红 马俊炜
【来源】南方农村报
- ·嘉元科技白渡基地一期项目二号车间顺利投产
- ·加速跑!汕梅高速改扩建项目国高网段成功架设首片预制箱梁
- ·征集地方文献和谱牒资料!梅州市方志办发布公告→
- ·魅力梅州丨藏在巷子里的客家美食!竟有百年传承…
- ·@梅州考生,2022年社工考试考前免费线上培训4月9日开班!
- ·探索气象奥秘!梅州气象部门举办2024年世界气象日系列科普活动
- ·点赞!全国人大代表张晓去年发言建议被今年最高检工作报告吸纳,来看看说了啥→
- ·筑牢禁毒“防火墙”!禁毒宣传走进梅州市五洲学校
- ·守护美好生态!梅州市生态环境局举行“世界水日”“中国水周” 主题活动
- ·巾帼绽芳华 最美她力量!第114个“三八”国际妇女节特别报道
- ·现实版热辣滚烫!为圆军旅梦,他半年减重50斤...
- ·规上工业增加值比增7.5%、用电量比增7.7%!前两月梅州经济运行延续回升向好态势
- ·客都文化公益讲堂2022年度讲座计划新鲜出炉!奉上10份“文化大餐”以飨读者
- ·植树正当时!梅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展绿美梅州主题党日活动
- ·清明节假期将至,梅平高速发布清明期间出行指引
- ·金融消保在身边 权益保障防风险!梅州举行2024年“3·15”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活动
- ·高速公路车流量同比下降51.11%!清明假期梅州道路交通安全有序畅通
- ·加速跑!汕梅高速改扩建项目国高网段成功架设首片预制箱梁
- ·广东汉剧表演艺术家李焕霞:用青春守护汉剧 让传统焕发光彩
- ·天气趋暖,@梅州茶农,及时采茶哦!
- ·清明期间,梅州各革命烈士纪念园临时性闭园!
- ·国际陆港迎“大单” !约1100吨石英石原矿经梅州国际陆港抵达梅州综保区
- ·“一对一”结对共建 “手拉手”共绘绿美!梅州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为乡村增绿添彩
- ·梅州市高层次人才协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
- ·油价调整!梅州车主加满一箱92号汽油将多花4.5元
- ·点赞!全国人大代表张晓去年发言建议被今年最高检工作报告吸纳,来看看说了啥→
- ·快快收藏!梅州发热门诊和核酸采样点设置最新情况来了
- ·“移”起行动,共“树”未来!梅州移动开展百日植树行动
- ·最高气温30到32℃!下周梅州会下雨吗?
- ·同植结对共建林!梅州市总工会举行绿美梅州“千村增绿先锋行”主题党日活动
- ·油价调整!梅州车主加满一箱92号汽油将多花4.5元
- ·最新进展!梅龙高铁首条10千伏外电源送电成功
- ·规上工业增加值比增7.5%、用电量比增7.7%!前两月梅州经济运行延续回升向好态势
- ·我市2024年春季入伍女青年名单及去向确定
- ·爱“小家”也爱“大家”!来看第五届“梅州市文明家庭”李裕发家庭关于爱的奉献
- ·梅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一起来看→